話題》走樣.林田山


好一段時間不曾來「林田山」了!
林田山,我心中那個能聽到風與心與時間對話的老社區。

小巷轉角的「柑仔店」呢?想念的鹹冰棒呢?
這前後不過一年,「摩里沙卡」正大興土木,所見景象已讓我呆若木雞…。



廣場上熟悉的木造老房舍哪裡去了?
記憶中的「福利社」的牌子哪裡去了?
取而代之,是霸氣十足的傻木頭,
整理後的老房舍竟是這般新建築,味道就是不對…。
縱使有著相同的建築樣子,但那些能訴說古老歷史的斑剝哪裡去了?
新漆、新木頭的外貌要如何讓人去感受時光的過往?




抽樑換柱重新翻修,林田山抖落一身歲月的光澤,
園區內開起了咖啡館,人影雜沓,
老房舍有了新樣子,成為咖啡桌後的背景…。

原來這一場,是林田山想告訴遊客的?是遊客想要的?
轉變成這樣子一切是為了吸引遊客?
如果不是老房舍、舊鐵道,外加留下的林田山舊風光,
若沒了!那麼林田山對於外地人,還有什麼看頭?還有什麼好停留?



現在的林田山,像上演著一齣古裝科幻的無趣大爛片,
在人聲鼎沸中,只有香腸和彈珠汽水,
一瓶瓶,在電影散場之後,
啃完了手中的食物,劇情早就遺忘,
還有,誰導了這場戲?然後在茶餘飯後訕笑…。

誰的林田山?(林田山總整理)

留言

確定

  1. 小甜 | 08/04/12 10:58

    是的.我也想問:林田山呢?

    前幾年不經意的在書上看到「林田山」
    開始對這個寧靜小村落產生嚮往

    去年暑假多年的「東部漫遊夢」終於成行
    悠閒的漫步在花東

    行前就決定一定要到林田山走走
    但.去到之後.很失望
    這不是我想像中的林田山
    這不是多年前在書上瀏覽到的林田山
    靜謐呢?每棟都有著故事的日式屋呢?
    書中的中山堂呢?
    通通不見了

    讓我錯愕的是.
    竟然有一輛輛不停駛入的大型遊覽車

    最後.我只能刻意的遠離展覽館前那個廣場
    躲近後方小巷的住宅區中
    在這條鮮少會有遊客走進的原有社區
    尋找著「林田山最後一塊淨土」
    慢慢地呼吸著一年後可能不再存有的安靜...

  2. JB | 08/04/13 16:44

    昨天有機會抽空又造訪了林田山,
    看見後面巷弄拉起了警告標識的黃色布條,
    雜貨店不見了?當下懷疑是否走錯了地方,
    霎時,兩旁街景更增添落寞悽涼氣息,
    大門上貼了張請郵差先生轉寄到他處的貼心留言,
    這一切或許是為了更安全無虞的改善措施,
    然而雜貨店消失還是另人遺憾,懷念,不捨.
    走樣或許有些沈重,或許是另一種蛻變的必經之路,..

    • 阿義 | 08/04/13 21:41

      To 小甜、JB
      這樣地牢騷是太沉重了些,
      只是台灣人是乎還學不會與「自然」和平相處,
      很多人、事、物自然就好,
      然而這「讓他自然」這把尺,要做到談何容易…。
      人們在無法保證「讓他自然」的情況下,
      有些時候,真的就該讓這些良辰美景、古蹟文物保持原狀就好…。
      您說是嗎?

  3. 雲淡風輕 | 08/04/14 09:06

    那新建築去年就有了,
    當時在咖啡廳聽到身後的公務員說要讓遊客更想來...
    原來是這樣?
    慶幸去年走了一趟,才能看到改變前的林田山。
    也因為非假日的關係,真正體驗到那裡的寧靜。

  4. 貓 | 08/04/14 17:24

    這改變有心痛的感覺..認識花蓮才5年的時間,最愛的就是林田山,那種遺落獨立卻又努力生存的小鎮,充滿時間的味道~如今,得知這樣的改變,我卻步了....

  5. 花蓮海石兄 | 08/04/15 12:59

    以前的林田山早已不見
    這幾年的改變 ....不外乎是要吸引遊客的到來
    我們無力去改變它..
    還好...我已經把他留在我的心裡
    再見了林田山...

  6. Apo | 08/04/15 13:01

    這是現在台灣各處風景點普遍的悲哀


    休閒風一吹

    吹散了原本淡淡的 記憶中的味道


    生意手一摧

    摧毀了原本輕輕的 歲月裡的風貌

  7. flower | 08/04/15 16:20

    很令人哀傷呢...而我們卻無力改變
    我也喜歡以前的林田山 :)

  8. marcella | 08/04/16 11:04

    7年前在花蓮待過2年的青春歲月
    很喜歡林田山(當時我們都稱它為小九份)給人的寧靜與一絲絲憂愁
    在哪可以讓出外的遊子找到歸感……….
    去年年底心中有一股呼喚等待了我……….
    所以回去自從離開後不曾在踏進的地方
    一個我曾經熟悉不過的地方….竟然對我如此的陌生
    歷經歲月的木造老房,小巷轉角的柑仔店,水泥階梯,一小段荒廢的鐵道……全部不見了
    取而代之是因光觀而興建與修改的全景
    望著這一目…中心有一股說不出來的感傷………

  9. 也許不將林田山排入行程 | 08/04/23 12:13

    我也是在林田口改造之前 改造中分別去造訪過
    如今看到您的網頁 也是深感失望
    林田山的靜謐 
    很慶幸 在過去我曾經親身感受

  10. 第一次為不認識的景點難過留下眼淚 | 08/04/25 05:49

    倉卒間 , 安排了5/1日到花蓮當背包客 , 很高興在失眠的這一晚發現了您這寶貴的網站! 而裡面最深深吸引我的就是這林田山!
    正當我一邊高興 , 發現這難得屬於台灣早期歲月的記憶同時 , 卻在下一秒讓我感到無限的惆悵 , 也更遺憾~ 再也沒有機會親自體驗那屬於林田山獨特的歲月痕跡&味道!

  11. 我在林田山失戀 | 08/04/28 01:38

    翻閱曾經來過林田山的足跡,一次一次的,那樣的改變已不是當初我選擇的愛...毅然,我決定分手.....心痛,是因我還愛著它。淚.....不知該如何流....
    林田山的美,只能在夢裡找尋

  12. 不再迷戀 | 08/04/28 01:52

    是誰??
    讓林田山女士那娟秀素雅的臉龐
    硬是被抹上濃妝招客......
    那貪婪的老鴇
    把她推入火坑.......
    那蹂躪後的傷...
    永遠.....不能平復
    我,不再迷戀...

  13. 壞皇后 | 08/04/28 16:08

    20年前的林田山
    已經很難再找回來
    只是台灣所有的地方
    全都被統一
    到處都是老街
    風格大同小異
    只是花東這片淨土
    還需要如此被改造嗎
    心痛阿

  14. 布雷克港 | 08/05/20 01:42

    上週,重逢久違的林田山....
    找不到過往留下影像的景物
    看到的是文明的巨輪滾過的傷痕
    卻已看不到
    屬於林田山歲月的痕跡
    短視近利的觀光
    觀一觀,就光了...

  15. 阿威 | 08/06/29 11:00

    很認同版主和各位大大的看法,我前幾天去花蓮旅行,看過文章以後,本來要取消林田山行程,後來還是去了,沒有想像中的糟糕--可能是無緣見到以前的樣子吧。展覽館裡,有老先生、老太太興奮地細數老鐵馬的回憶,對他們來說,懷舊可能不一定要用殘破的風貌來呈現,用新的方式包裝過後,有些人會更有意願去親近那被打了折扣的舊日風情吧。

    環島一周,花蓮,讓我覺得台灣的觀光還有希望。但願以後再有社區重建的機會時,能有更細膩的規劃,我們也可以常常上相關單位的網站,給他們一些好建議吧!

  16. 阿壽 | 08/07/29 14:40

    親愛的版主您好
    我是個非常在地的花蓮人
    除了當兵那段日子其他都沒離開
    非常懷舊幾乎到了無可救藥
    一天看到您對花蓮的紀錄
    我真的好喜歡好愛
    自認連我多年導覽經驗者都無法
    將花蓮形容得如此貼切
    我會常來...bye-bye

  17. Pan | 08/08/01 15:41

    看到這篇,眼淚都快掉下來......

    四年沒去了,林田山曾經是每到花蓮就必去的避風港......
    有一次去是飄著細雨,
    我坐在石階上看著灰色的雨絲和山嵐飄過褐色的破舊屋簷,還有埋在綠草間的黑色廢鐵軌;一切都因為下雨洗刷得色彩分明.....
    那大概是一輩子也忘不了的瞬間......

    花蓮一直抗爭著是否開發的問題........在西部人希望保留後花園的原始時,花蓮人正積極的爭取蘇花高......
    沒有誰對誰錯吧.....

  18. NOVA | 08/08/22 08:47

    「柑仔店」與「福利社」都是記憶中的美好,
    但這些生活在所謂「懷舊氛圍」中的人們, 需不需要三餐過日子?
    遊客總是來來去去, 試問: 我們多久才去造訪一次林田, 但卻責難它和生活在那裡的人們為何沒有保留原樣, 這樣是不是太自私一點?
    如樓上大大所言, 我們還在學習, 也沒有誰對誰錯,
    但一切都需要時間, 智慧和包容.

    • 東尼 | 15/07/10 13:05

      我認同兩位所說的。

      從前在外地生活的時候,總覺得看到一些改變很無奈
      但是並沒有思考,在地的人是怎麼想的

      所以現在回到花蓮
      無論未來他是變好還是變壞,至少我都有機會參與了!

  19. 潔思米 | 08/09/02 12:14

    現在的林田山跟我七八年前初次造訪時的景色已大不相同
    以前總是喜歡走訪有故事柑仔店的小巷,和向上探險般的樓梯
    幾年前的一把大火燒毀了林田山一部分的建築
    也因為這個契機造就了林田山的"新面貌"
    對於這個新面貌我個人並不是非常喜歡
    因為失去了被稱為"小九份"的感動

    觀光....不就是商業行為嗎?

  20. 花蓮"縣"人 | 08/10/16 12:17

    以為,失去各位藏在心裡秘地就很傷心?還是變的商業化而難過?
    各位不是花蓮人的各位。
    林田山的在地人,甚至是經營咖啡館的人,失去觀光的功能時,那些當地人只能養老或是讓各位很高興你們擁有的美麗境地?別在這麼美好了吧。
    現實是,各位工作完休息美好的花蓮,在地人也是要吃飯的,人工的變化,是為了更長遠的路,各位的“小九份“一直下去,只有慢慢凋零,成為你們這代的美夢而己。
    我有點不高興,因為我是花蓮縣人,跟各位高尚的過客不一樣。

  21. Jada | 08/10/21 08:20

    我的身分證U開頭...在花蓮長到18歲,因為當時花蓮只有花師,所以離開花蓮到台北唸書,經過了10多年的北部西部生活,五年前我回到花蓮

    離開的這十幾年,我最少兩個月一定會回花蓮一趟,看看家人,看看這片土地.
    林田山我還有一張跟高中同學在國旗前合照的照片,隱約也可以看到還沒有被燒掉的房舍.
    不敢說對花蓮有多了解,但是外地朋友來花蓮遊玩時總是可以提供令他們流漣忘返的一段旅程.

    但是我決定離開西部回到花蓮時,面對的是,找不到工作,不是不願意,是沒有機會.

    我理工碩士畢業,在花蓮要找個月薪3萬的工作還不一定有,我同學在科學園區工作換來換去,跟上頭不爽就換...

    我很幸運的在幾個月內找到了一個穩定的工作,一個花蓮20年來大概就這麼一個可以做的缺.

    不然我就是去賣車賣房賣保險了
    但這樣的機運不是每個花蓮遊子都可以遇到的..

    世界在改變,不是只有林田山在改變,當你們久久才來一次,努力去記憶起"福利社"在哪裡,對任何改變都不接受的當時,我每年每年的用眼睛,用心,用相機去記錄她的變化.我可以跟你說福利社在哪裡,裡面賣些什麼,中山堂還沒整修前是什麼樣子,幼稚園前的涼亭的上下聯還讓我回家查出處....

    我也去咖啡館喝咖啡,我也去展覽館了解林田山的過往,說真的,沒有展覽館內的說明,有誰真的知道林田山數十年的歷史?還不都是走馬看花?

    不敢說現在的改變都是對的,但是,與其在遠處批評,是不是加入我們一起去記錄她的改變,去了解她的興衰,更有意義?

  22. 版主阿義 | 08/10/21 12:03

    我同意以上所說,給林田山一個好的未來,
    就如「海角七號」裡所說,
    要不就將林田山放一把火燒掉,好好規劃重新來過,
    要不就好好保存它原有特質,留給後人欣賞,
    不要假藉著「林田山」之名、她的出路、未來之名,改得不倫不類,就覺得對林田山好…。
    這是林田山的特質嗎?

    台灣這塊小小土地,族群分裂還不夠嚴重?
    還要再分花蓮人、不是花蓮人?
    身分證那組號碼代表意義又如何?人就這樣被數據化?
    許多花蓮人因工作不易不願待在花蓮,卻還是以花蓮人名義沾沾自喜,
    是啊!你是花蓮人!

    我不是土生土長的花蓮人,我卻放掉西部的大好機會,
    將戶口遷到花蓮,到花蓮來打拼已將近十年,
    願意領著微薄薪水,每天看花蓮的風風雨雨,
    待在花蓮記錄種種,我將我看到的感受在此呈現,
    以後也沒有離開的意思,只因為我喜歡花蓮的美與可愛!
    那你說誰才是花蓮人?

    花蓮的美、花蓮的可愛,不是用經濟、用錢財所能衡量,
    更不是身分證寫著U就代表你可在此大放厥詞!You know?

    好吧!原諒我的直接,
    我很慶幸花蓮的閩、客、原、外省比外地來的融洽,
    花蓮應該更融和、我更願意讓這裡聽到各方面的聲音,
    但為何要再冠上U不U?花不花蓮的?
    一旦大家都不願說了、不願批評了,這塊土地會更好嗎?

    人為的改變不是不好,只是目前看到的改善很粗糙、很敷衍,
    我還是相信,願意待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該是愛這土地的,
    若愛這塊土地,請以這塊土地出發,
    給這塊土地最專業、最尊重這塊土地的改善評估,
    而非夾帶著遊客導向、經濟導向,亦或是身分證導向的手法,
    來認為這是因為本地人需要謀生存不得不的發展,
    那只是會讓人覺得這塊土地的人在自怨自哀!

    • Sofia | 13/01/23 19:14

      讚!!!!!!
      人本來就是會移動的,在哪裡出生並不能代表什麼。台灣人喜歡搞族群分裂,對誰都沒有好處的!!

  23. 林田山之子 | 09/01/10 23:07

    我算是土生土長的林田山之子.從出生一直到現在我在生活扣掉讀書應該有20多年了.現在真的跟以前差好多.而林務局為了要把林田山規劃成觀光景點竟然把我們這的人趕走.過年後我跟我家人可能就要離開我所熟悉的地方.心理真的給他難過..

    • Sofia | 13/01/23 19:12

      要把原先住在那邊的人趕走? 這真的令人心痛 -- 我愛的是有人在那裡生活,有聲有味的林田山啊!!!

  24. Jessie | 09/01/29 08:05

    走樣的林田山
    讓我想起走樣的慕谷慕魚
    走樣的花蓮
    雖然走樣
    而我~
    人在台北
    心仍然在花蓮

  25. 這我家耶 | 09/02/15 08:48

    我的身份雖不是"U"而是"F"
    但我從小在花蓮長大
    林田山真的變的很多
    該不會林田山要成為另一個蝴蝶谷了吧!(開始收費,裡頭消費也貴)
    我只想要一個天然的景點~~啊!

  26. 阿大 | 10/08/21 20:18

    幹!! 爛台灣人 只想賺錢!! 文化就只會破壞!!

  27. 回鄉人 | 10/09/01 13:27

    我身分證開頭是U,國中畢業就北上,離開熟悉的地方及親愛的父母與及同學,不外乎混口飯吃。如今將退休也巳規劃回鄉長居,陪伴年長的母親,邇來發現很多非花蓮居民,為花蓮決定未來及提出很多感想,很多人只把花蓮當作他家花園,保持原狀就好,花蓮人也要吃飯,不要自己要吃雞肉,不養雞,雞給別人養就好,因為雞屎會臭,很多人都用自己的角度及需求看世界,會不會覺得自私,就蘇花高而言,我只想一條安全回家的路而已,那些環評委員,去花蓮是否不要坐飛機,自己開一輛不要太好的車,走走蘇花公路,或許會改觀。

  28. huan | 10/10/27 01:16

    如果只是一昧的指責為什麼都變了樣
    為什麼不想想為什麼會變了樣
    本地人需要謀生存不得不的發展
    不就也只是想給觀光客一個好的林田山

    就是刻版印象花蓮是後山
    如果台北是那樣為什麼花蓮就一定要被定義成淨土

  29. Judy | 13/01/23 08:33

    突然看到媽媽在烤香腸,有點驚訝!我是林田山土生土長的在地人,每年寒暑假至少回去一次,每隔半年回去一次會發覺她又不一樣了,十幾年前有點蕭瑟的林田杉最有味道

    • 版主阿義 | 13/01/23 10:43

      To Judy~
      看到妳的留言,我也很驚訝!
      花蓮真的很小^^
      胡媽媽的手藝真好,偶而會想念她的粽子!

  30. Sofia | 13/01/23 19:10

    好懷念以前的林田山,有人居住、生活,是活生生的林田山
    現在這樣好像是樣板戲,另一個菜市場,所以我再也不去了....
    還是讓美好的記憶留在腦海中吧!!!

  31. jessie | 22/12/03 10:20

    林田山這裡以前是怎樣的社區

    • 花蓮旅人誌_阿義 | 22/12/09 23:41

      林田山曾是台灣第四大的林場,規模僅次於八仙山、阿里山及太平山等三大林場。
      日治時代,日本人在花蓮林田山成立伐木工作站,被稱為「森坂」(意思是「森林茂密的山坡」)。

      戰後,保留「森坂」的發音morisaka(摩里沙卡),
      由國民政府接收,隨後交由台灣紙業(台紙)經營。
      於1960年(五O年代)進入林場伐木發展高峰期,
      山城內有福利社、冰果室、米店、醫務室、理髮室、寺廟、教堂、國小、幼稚園等生活設施,
      還有運木的小火車,放電影的中山堂,可說是應有盡有,
      讓林田山成為當時生活機能完善的伐木社區,
      全盛時這曾有住民上千人,聚集了四、五百戶的住家。
      也因此,曾經是這一帶最熱鬧的地方。

      時光流轉,
      1972年,林場發生森林大火,林場集運設備損失慘重,次年交還林務局管理。
      1987年,政府執行禁伐天然林木政策,林場隨之關閉。
      1996年起,在文建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氛圍下,
      林場子弟、退休員工、文史工作者展開一連串林田山歷史人文與文化資產保存運動,
      2001年,林務局編列預算並配合文建會補助經費進行修建工作,轉為「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有了大量經費挹注,日式老房舍開始進行大量翻新,
      昔日林業活教材~以此為家的老員工,也迫於法令而搬遷,
      過往山城聚落的古樸原貌,現在僅能在觀光下的影子略探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