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潭自行車道》奇萊鼻,騎來格外落寞的一段路

十年過去,「兩潭自行車道 」篇幅裡有一段路,一直空白著,
其實這段路走了幾次,只是每次走來總百感交集。
(也就一直擱著,默默地看著這片土地靜養生息。)

港濱路 → 花蓮漁港。


經過港口路一陣塵土飛揚之後,
順著車道指示,將車轉往花蓮漁港


彎進港濱路走一小段路後,
自行車道會來個轉折,往北朝七星潭而去。
(可以順遊「花蓮漁港 」,或往奇萊鼻高地。)

花蓮漁港 → 奇萊鼻





奇萊鼻,位於花蓮漁港北方的鼻岬高地,
這路段在城市的邊緣,大多時候不太有人走動,像被花蓮遺忘似的,
我則稱它是一段「天人交戰」的路。
(或許看了以下照片,就明白我為什麼這麼說。)



(↑ 舊自行車道崩坍,海岸風化侵蝕作用在這裡持續著。)

然而,不用騎多遠,
就看到了舊自行車道崩塌的景象(其實這是最近幾年的事),
海岸風化侵蝕作用在這裡持續著,
鼻岬是海洋與陸地長久衝突下來終於協調的平衡景觀,
崩塌、風化侵蝕,還有人為,在這裡總歷歷在目,
一個環境教育、海岸地質教學或海岸觀察都適合的上課場域。

海與陸地、風景與人為、環境開發與自然平衡,
在這城市邊陲一角,相互拉扯、相互拔河。






這一天又來到這高地,
我能感覺自然慢慢回來了,總算透了一點生機。



(↑ 人為與自然。看到這群消波塊,意圖產生突堤效應,來降低海岸流失…。)

我回首。

經過了十年,這臨海高地依然靜寂,
如此刻的我,現在偶有人們會來這裡徘徊,遊蕩在這城市的邊緣,
憑著身體的直覺,嗅聞周遭所見,
當海風吹向陸地的傍晚,來到高地,
來看海來吹吹海風,用自己的方式和大海相處,也和自己對話。






(↑ 現在偶有人們會來這裡徘徊,用自己的方式和大海相處。)

「我願意用我所有的科技,
去換取和蘇格拉底相處的一個下午。」


天地遼闊,在大海面前讓人不自覺地靜了下來,
讓大海與海風陪著,無論失意、孤僻、抑鬱,或只是想安靜,
我相信,願意在這裡停留的人們,定能聽到大地的聲音。



(↑ 奇萊鼻,是個海岸侵蝕風化作用大的區域。)

///

早年垃圾掩埋場為遠離市區、遠離人群,
設置在人煙稀少的海邊,
這些年又因休閒漸興,再舖設了自行車道,
盼吸引人群、療癒人們,
立在這片土地上,能感覺海風裡夾雜著人們相互矛盾的兩異心情。




然而大自然總是包容,不管人為無情或親疏,
在大自然面前,不管碉堡築體、藝術雕塑,或只是件廢棄物,
都融進大地裡,一視同仁。

奇萊鼻 → 環保公園




離開海岸線,暫且收拾遊蕩的心情,
穿越有時氣味不大好的小徑。


再往前,往「環保公園 」,
「奇萊鼻燈塔」佇立在那兒,迎接著大家。



「奇萊鼻」小檔案:
沿花蓮港北邊海岸北行,不久即可望見一座突出海岸的鼻岬,
鼻岬標高四十八公尺,有人稱它「四八高地」,舊名為「米崙鼻」、「美崙鼻」,
討海人稱它「標尾」,正式名稱為「奇萊鼻」。
(鼻岬站立著一座隱約可見的燈塔,即奇萊鼻燈塔。)

幾年前,單車風潮盛行,全台各地不假思索地舖設自行車道,
當然這裡也不例外,且不滿足地盡可能緊鄰這風化海岸,
相對地,造成海岸補砂現象更是抓襟見肘,
沒幾年光陰,此段自行車道即宣告崩塌毀損,現行車道已是偏向內側的新建車道。

兩潭自行車道
回總整理

留言

確定


12345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