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道》來回,九曲洞

「九曲洞重新開放,你去了嗎?」
「感覺如何?」
還記得前年這時候,在重新開放沒多久時,就有友人問我看法!
(心想:哇!好大一個坑~而這事就因疫情來了,就擱了下來!)

疫情來去,又陪著朋友來了幾趟,
決定把已寫好的「九曲洞」導覽式的段落全數刪了,
只覺得一路到底再折返,其實不需導覽!
(而照片就都留著吧!這是她「現在的樣子」!)


(這角度是九曲洞經典的一幕。)

「九曲洞」,常聽到的花蓮老景點,
太魯閣國家公園裡響噹噹的著名景點,而最常聽到的形容詞就是「鬼斧神工」,
但這景點幾年前一坍再坍,歷經波折,
過了七年,總算再多花一億多元得以重見天日,
2019年重新開放。

不過開放後,聽到的評價就⋯毀譽參半,
原因也可想而知,
不外乎是人工築體與自然的拔河。


(現在九曲洞步道入口的樣貌。)





今年,在疫情緩和時,
有幾組朋友帶著一家子老小來訪,
都帶著他們來「九曲洞」走上一趟,
談笑話語裡,沿途景色喚醒了不少記憶,
岩壁紋理依舊,只是現在多了不少人工築體。







現在,人工築體可說是這步道走來的「逗點」,
一開始的入口處、銜接路段,以及中段下潛迴廊都是,
幾隻燕子從峭壁的岩洞飛過,穿過水泥築體,
淙淙的水道被傍晚時分的太陽照著金黃,
遊客們還是一派悠閒。

回顧多年前,曾寫下「太魯閣兩三事」這篇,
想當然爾,深深覺得現在的樣子已是不可逆的事實,
那時候那股義憤填膺亦不復存在,
然而,比起前些日子~胡亂糊了水泥、或聽某專家建議的「ㄚ形傘」、或一定要戴安全帽賞景⋯等,
那些花了不少冤枉錢,卻亂無章法的構想,
至少現在高明許多!



於「觀水」止步,如地鐵站的半弧迴廊,
昔日經常崩塌的坍方處,運用簍空、強化玻璃等現代感設計,
相信有不少人感到格格不入,
我反而覺得這份混搭,
讓大自然的那份野性多了一份親近的生活感。















「如腸之迴,如河之曲,
人定勝天,開此奇局!」

「九曲蟠龍」字大徑尺刻於石壁之上,還在。
自古刷「存在感」風氣使然,
古人如此,現代人何嘗不是?

也許吧!年紀漸長,似乎不再那麼易感易怒,
年少的那份不平似乎多了一份妥協⋯。
時間過去,當身邊的朋友一個個邁入家庭,有了下一代,
才明瞭他們日常的話裡所說:在艷陽天,雨天更是,
原來想有個可以闔家光臨,不必擔心晴雨的戶外空間,
在花蓮是多麽重要!

「無需讓環保的失落繼續擾人!」
我企圖平撫思緒。







仔細回想,
前些日子的一個大清早,停好車準備前往錐麓古道
偶然順道徒步走過「燕子口」,
我驚喜地發現頭頂上,燕兒吱喳的蹤影。

自從中橫東段大興土木、人車分道之後,來往中橫無數次,
已經很久沒這樣的大驚喜,
尤其在近幾年,許多人只在乎「美拍」及網路這端的按讚數,
在乎「打卡點」勝過感受她的點滴、她的細膩的年代。
(這步道並無來由地巧立許多拍照打卡點而深深竊喜!)




留言

確定


12223242526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