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明里,菸燻與稻香交織的村子

明里,位處富里鄉境之西,
面積是全鄉最小、人口最少的一村,
位於卓富公路(花75鄉道)上,
是富里少數在秀姑巒溪西岸的村落。





卓富公路(花75鄉道上)沿中央山脈山麓而行,
經明里時與村莊主要聯絡道成十字路口,
路口兩端各有一家老雜貨店,
村民在這裡購買一些生活用品,
而花蓮客運迢迢而來亦停靠於此(設有公車招呼站牌),
站在這兒常可一探村落日常。



平埔與客家世居於此,
與布農、阿美部落比鄰而居,
伴著秀姑巒溪、倚於中央山脈山麓,
(這些字詞拼湊起來,
腦海是不是也浮出「前有小河,後有山坡」兒歌般的場景?)


而菸葉、菸樓是過往元素。
明里曾是花蓮南區最大的菸業葉種植區,
現在即便搜尋網路,也僅少少資料關於菸業的點滴…。

明里村子不大,一下子就能繞遍,
感覺這山腳下小村特有的寧靜美,
這裡很適合來散心,靜下心體會這兒的晨昏。





「覺得這村莊最大的不一樣,
就是…它很安靜,這是其他村莊沒有的。」

我還依稀記得,自小成長於此的友人這樣回答。
幾次往返明里,
也漸漸感覺到這份靜,甚至清楚地覺得愛上。

空氣中似乎還能感覺飄散著陣陣烘焙菸葉的特殊香氣,
明里村的菸葉種植歷史始於日治時期,
光復後因為菸草的經濟價值高,
村內幾乎家家都建有菸樓,
景況盛極一時,堪稱菸草文化村。

隨著菸酒公賣局改制、洋菸大量進口的今日,
製菸產業的沒落,明里村也改耕種水田,
但菸草終究是明里村不能割捨的一部份。

菸樓


村內留下來的老式菸樓建築,
為過往菸草歲月以及日據時期移民產業留下見證,
見證那段曾經肩負起明里村家家經濟來源的菸業輝煌史。


(建於1967年,為大阪式菸樓建築,主體為木結構,
烘菸室牆面編竹土,為四垂脊屋頂,現改仿琉璃瓦浪板,
整體保存十分完整,後承租於人經營「明里13號驢行」菸樓民宿。)



(建於1952年,為雙併之大阪式菸樓建築,曾受風災功能毀壞,後改為儲藏室。因內部結構保存完整,2007年曾進行修復。)

其實,菸草時代過去得還不遠,
村內幾幢菸樓還守在那兒,為路過旅人訴說著那段過去,
村前望過去,現在那片溪畔沖積扇上是無際的悠悠稻田,
再晚些時候,將撒滿黃澄澄的油菜花,可撩人啊!




(土地公廟前景色,可將海岸山脈及明里村前田野景色一覽無遺。)



村前堤防上


明里村外,曾經的菸葉田已改種水田,
在稻穗結實收割的時候,整片金黃稻浪一覽無遺。



明里小檔案:
明里位處富里鄉境之西,面積為全鄉最小、人口最少的一村,
位於卓富公路(花75鄉道)上,是富里少數位於秀姑巒溪西岸的村落。
明里曾是花蓮南區最大的菸業葉種植區,
現在即便搜尋網路,也僅少少資料關於菸業的點滴…。


明里村自從日治時代(西元1905年)開始種菸後,
陸陸續續興建了四十六棟菸樓,高峰期更有三十七棟菸仔間同時運作,菸樓密度居全國之冠。
菸葉一年一收,時節均在農曆春節前後採收,
並燻烤乾燥,分等級、包裝後送繳,由公賣局收購。
以往燻菸葉是採火烤方式,所以才有『菸樓』由來。



延伸閱讀:


特刊|慢,里行_明里日常

有了你現在看到的這份 HuaTime 特刊,
攤開來,一整面是海報,
但你能感覺也是刊物,
翻過來,就在明里小村裡漫遊了…。

在花蓮小村路上/總整理

前些日子偶然從一些回應,
發現原來有不少人和我一樣,也喜歡在小村子閒晃慢走,
也承載了一些花蓮遊子的思鄉之情,
於是,有了整理這篇「早安花蓮!小村慢走」的想法。

留言

確定


13132333435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