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陸路交通不甚發達的年代,
大海裡航行,視野邈邈茫茫,
從海上看到花蓮的第一眼就是這座「奇萊鼻燈塔」…。

2009年七月4日,天氣晴,
心情開始上路。
白圍牆內的「奇萊鼻燈塔」,開放參觀一天,
終於能走進裡頭,一窺這座白燈塔…。

穿過了紅紅的小土地公廟,在園區裡晃了一圈,
藍天下,微風飄揚的紅色國旗,
白色燈塔顯得耀眼,身影真是美麗,
守在「四八高地」上等著船兒回來,也默默地看著這些年海岸的變化。



「這一年一年的坍下去,
因為這樣,燈塔不敢完全開放…。」
站在崖邊,與燈塔管理員這樣聊著。
崖邊蔓延著馬鞍藤,
馬鞍藤泛紫的小喇叭伴著咸豐草小白花在海風中搖曳,
前頭是180度的太平洋,下頭白浪拍岸,一來一往,
站在崖邊可以清楚地看到階崖下的落石堆,受風化與侵蝕而崩塌,
崖面正因侵蝕作用而不斷退後中。

白色燈塔有著美麗與哀愁,
就像今天的天空,
藍藍的,卻有著揮不去的灰朦。
奇萊鼻小檔案:
奇萊鼻,又叫美崙鼻,老一輩的花蓮人也稱之為『凸鼻仔』。
海上行走時,她是一樽遠望不起色的白色燈塔,繞過七星潭守望著花蓮海域。
現今的她由於天然地勢較低,周圍的垃圾場又高高隆起,
低低的燈塔已是一首年代久遠只堪悼念的老歌,六角的造型勻稱,清晰地佇立在奇萊鼻岬…。
///
延伸閱讀:白燈塔與海的對話 - 環保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