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花》花蓮藍,和仁車站

好幾次坐車經過「和仁」,總是匆匆一瞥,
列車大多過站不停,但相信也沒幾人想在這站下車。
然而有一次,車一樣疾馳略過,
坐在靠窗的我,感覺它背後的那片藍,
那⋯花蓮才有的藍。

(火車往北略過和仁車站不停靠,出站後為和仁溪橋,可眺望和仁礫灘後即進入新和平隧道。)



或許因為好奇,而那片藍讓我對「和仁」有一點改觀,
我想印證心中對「和仁.卡那崗」的想像。
(卡那崗,和仁的太魯閣族名,道路崎嶇的意思。)
不管是走蘇花公路接近「和仁」時,從公路俯瞰那海灣,
還是搭北迴線火車經過,我總是期待那片藍,
決定找個時間,在「和仁站」下車。


(往北看,月台於彎道上,這角度看飛田盤山與金雁山真美!)


(往南望,從這裡走階梯往下,即是出口。)

「怎會有乘客在此下車?」
本還以為會讓站務人員投以一個奇怪眼神,
然而下車後並不然,左顧右盼才發現其實只有我一個人!

「和仁站」別以為小站,其實不然,
隱身在這礦土堆後的偌大的站體,
一年超過400萬噸的貨運量,可是全台鐵第一,
但每天的上下車人數,不到百人(來自維基百科)。





站在月台上,只能從貨車間縫看到一點海面,
幾乎很難看到海了!
昔日「最美的海邊車站」,現在已回不去了!



出站的閘門是隨時暢通,無人看守,
僅刷卡機在一旁守著,
穿過長長的昏暗地下道,出口位在蘇花公路旁。





「飛田盤山」正在洞口前,從地底鑽出,
一個地下道口,就是「和仁站」給人的樣子。

出口前方,
巨大且長的「幸福水泥」輸送帶是和仁的獨特景觀,
奔馳的來往車輛揚起滿天塵土,
公路旁有自動灑水頭終日不停噴灑,卻覺得濕漉黏膩,
處在如八爪章魚輸送帶底下的「和仁車站」,
顯得無助且不起眼,很容易就錯過了。

1
往南,據我所知,
南方離車站約約1.3公里的「和仁步道」(168.5K)已年久失修。
也就是說,南岸的海灘下不去了!

2
決定往北,
越過卡南橋,往前方的「和仁部落」,
約一公里路程,聚落就在公路旁,沒幾戶人家,
避開來往不斷的砂石車,緊依著公路邊前行。

往北走,和仁部落



(仰望飛田盤山,山麓下就是和仁部落。)

「和仁部落」位於飛田盤山的山麓,
混搭著鐵皮屋與波浪板的村落,土灰土臉的模樣,
隔著蘇花公路,面向海。

關於那片藍,已來了幾次都作罷,
決定向當地居民再問一些。


(立於公路邊,原本開車經過都會看到「卡那崗」三個銅字,現已消失無蹤,這角度看清水大山一覽無遺。)

前方公路邊的小空地,站在這兒可以回望整個「和仁車站」站體,
電氣化後,海灣已經消逝在那些繁複背後,
企圖展望到這塊土地的一絲活力,
這時海面波光粼粼而絢爛的讓人迷惑。





再往北走,路勢漸上,走一小段就大汗淋灕,
在小土地公廟前稍作休息,
正期待那一片藍。

花蓮藍



(攝於蘇花公路上,美麗的和仁礫灘)

還記得今年中,幾個北部設計師來花蓮參訪,
他們正為即將通行的蘇花改,
準備著手設計「北花線」公車車體~
曾問了我「什麼顏色最能代表花蓮」?
當時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了~「花蓮藍」。

就這顏色,花蓮才有。
是許多旅人、遊子,
坐著、開著車,穿過重重的北迴隧道,
豁然開朗後,第一眼看到、會念念不忘的顏色。

ps.這個藍,與東海岸大不同喔~
這來自蘇花與太魯閣地區的大理石岩層解離,
海水沖刷,釋出的碳酸鈣離子及部分金屬離子(鋁、鎂離子)成分融於海水,
所產生的渲染般粉藍綠顏色(不是污染喔!)。
所以,才說花蓮才有。

北迴線.小站旅行

留言

確定


14647484950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