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仔尾》敬那有幸參與的時代(溝仔尾,總整理) 14/09/02 13:40 . 分類/花蓮市及近郊 - 市區_花蓮市 . 5 黃昏時分,斜陽映入這「玫瑰玫瑰我愛你」(註1)的城市, 我快步穿過斑駁洗石子橋面的福住橋, 不理會下頭正在進行的封溝工程, 鑽進「溝仔尾」附近的街巷,來往行人稀少,顯得寂寞。 西服訂作、自助KTV吧的黯淡招牌、海鮮餐館店家林立但大多蕭條, 但些許可以瞄見過往繁榮遺留下的痕跡, 察覺這城市發展軌跡和老舊建築的驚喜。 記得曾和「林記燒番麥」(現搬到自強夜市,後又遷到東大門夜市)的林老闆聊過「溝仔尾」, 「四十年前,我老爸老媽推著車,在溝仔尾一帶擺攤, 像花蓮戲院(美琪飯店的過去,現為連鎖飯店)、文明戲院(現今的豪華戲院,當時以演台語布袋戲為主)、天祥戲院(在博愛街,已改建大樓)⋯都擺過, 你可想像這溝仔尾附近有這麼多家戲院, 就可以知道當時熱鬧程度⋯。」 花蓮,曾有如此繁榮街景存在過? 日治時代鋪設臨港鐵路、花蓮港擴建, 花蓮從這時期才開始有了市町建設, 「溝仔尾」因接近火車站,經商來往在此匯聚,這條大水溝兩旁繁榮一時, 全盛期包括撞球間、冰果室、小吃店、西服店、酒家、飯店, 加上好幾家電影院,幾乎各種娛樂設施都可在此滿足, 學生、醫生、官員、水果販、煙花女子⋯販夫走卒來來去去, 那麼這裡的吃當然有趣了! 一條似水年華的「水溝仔」,它的變遷可以說是一段花蓮近代史。 「那時候許多人小學畢了業,就到日本人餐廳當學徒, 熬個三五年出師,開一間日本料理店那是個夢想。」 溝邊的「竹陽」、「三葉」兩家是最知名了, 竹陽以海鮮處理速度快著稱, 還記得那招牌龍蝦三吃,第一道沙西米端上桌時,龍蝦頭還會動, 獨門的快速冰功也使肉質吃起來透脆, 而三葉則是最老牌的一家,主打龍蝦及鮮魚沙西米。 隨著日軍戰敗,美軍駐台,小城的紅燈區多了美軍酒吧、西服店, 西方飲食來到東台灣,美式「鐵盤牛排」隨著美國大兵而來, 這端上桌滋滋作響的「鐵盤牛排」是許多花蓮人的西餐初體驗, 淋上濃郁的醬汁,搭配麵條, 人生第一客牛排只有在「溝仔尾」吃得到! 儘管到了現在,這「鐵板牛排」還深深影響著花蓮的飲食習慣。 而在那戒嚴的年代,如果可以在渾囤的卡其制服上來點變化, 對某些學生來說是個很酷的事! 下課後,到西服店改衣服, 再到轉角的「正品」點一盤蚵仔煎、或再走過去一點吃個「連家肉粽」。 當然,再往前走, 穿過中華路來到「金城冰果室」,來碗三豆冰消消熱、解解饞, 在那青澀的歲月裡都是深刻的。 華燈初上,溝上人家拆除一段時間了(註2), 「溝仔」依然潺潺地向海流去⋯ 依稀記得那天,不經意轉了個彎,經過忠孝街轉角「三劍汽水」工廠舊址前, 隨著怪手一揮,日式木屋應聲倒下, 是啊!同樣那股莫名的失落。(註3) 你們告訴我這「大排」已在我們的城市重新打開,隨即又告訴我換成一條嶄新的大道。 然而,當卅米大道一開, 那屬於花蓮的韻味還會存在? 而那屬於大多數花蓮人的集體記憶呢? 該往哪裡尋找? 註1:「玫瑰玫瑰我愛你」,王禎和著, 以越戰時期美國以台灣為基地的六十年代為背景,王禎和以故鄉花蓮娼妓賺取美金的反應當時社會現象。 註2:溝仔尾(正確名稱為紅毛溪)上的溝上人家隨著遠東百貨搬遷, 多年來分段拆除,人氣漸散,於2014年5月全數拆除。 註3:老一輩的花蓮人才知道的高級飲料。 在黑松汽水還沒進到花東,花東的孩子都是喝「三劍汽水」這一牌的汽水, 工廠於2014年6月拆除,那只是最近的事。 (以上,同步刊載於 Orip' 43中。) 關於「溝仔尾」篇幅列於下: 尋找溝仔尾的,那些店(溝仔尾遷徙的職人地圖)應該有許多人一樣也想知道,點點滴滴的記憶匯集, 或許資料多一點了, 就可以拼湊出屬於「溝仔尾遷徙的職人地圖」, 那是我們可以做的,也一直想做的…。舊街區,那些歲月擦拭的痕跡溝仔尾那段「玫瑰玫瑰我愛你」的花蓮歲月, 是東部發展史裡,最不可或缺的一段, 唯一還能證明花蓮曾經的輝煌,現在遺落了! 澳門福隆新街 vs. 溝仔尾同樣因港區發展而興起, 都曾經是煙花柳巷,曾經紙醉金迷,繁華一時, 城市發展的重心雖至今已不復當時,紅樓青磚隱約還在, 雖已經是一條冷清的街道, 但,最後留給世人的樣子卻是不同的兩樣情。又見,溝仔尾在八年後,古蹟指定不到半年,又有突如其來的變化。 物換星移,當初市公所承諾花八年時間, 打造出媲美韓國首爾市的親水公園,確定跳票了! 但,等待不到期待中的水岸空間, 我們還需要一條40米通往海岸的「香榭大道」? 再見。溝仔尾溝仔尾,花蓮著名的小吃街, 這條水溝上的店家沿溝而居,騰空架屋,左右岸商家櫛比鱗次。 你是否曾走過這裡?來一盤蚵仔煎、一席海鮮或是一碗涼水?【金城冰菓室】堅持的味道(已停業!)是否有一種味道,會讓你多年以後似中蠱般依稀想起的, 我想,花蓮溝仔尾的《金城冰菓室》就是。 留言5 *姓名:: 網站:: *留言如下:回覆悄悄話給版主 邱小晴 | 14/10/31 00:17 你好! 因為google 紅毛溪的照片,來訪您的blog, 請問 方不方便 跟你要 您這張照片的原始檔案呢? 因為照片中騎單車的是我爸爸 我家就住在那十字路口附近 。自己不曾這樣拍過自己爸爸,覺的這照片可愛極了。感謝! 回覆 | 刪除 版主阿義 | 14/10/31 12:58 To 邱小晴~ 沒問題的, 果然花蓮很小,竟然是令尊, 先感謝令尊當個臨時馬豆Model, 當然這照片該寄給妳留存著, 溝仔尾變了個樣,這照片還保有福住橋的存在的面貌。 (寄到妳留的Email信箱!) 刪除 邱小晴 | 14/10/31 18:03 太感激了!收到照片了~ 果然是花蓮人都是好人! 謝謝版主! 刪除 | 14/10/31 00:19 限管理員瀏覽. 回覆 | 刪除 林淑慧 | 23/02/05 21:35 寫的很詳盡,一如往昔走過的痕跡,那些年我正過著最青春的歲月,刻痕在心裡的足跡,我曾走過 回覆 | 刪除
澳門福隆新街 vs. 溝仔尾同樣因港區發展而興起, 都曾經是煙花柳巷,曾經紙醉金迷,繁華一時, 城市發展的重心雖至今已不復當時,紅樓青磚隱約還在, 雖已經是一條冷清的街道, 但,最後留給世人的樣子卻是不同的兩樣情。
又見,溝仔尾在八年後,古蹟指定不到半年,又有突如其來的變化。 物換星移,當初市公所承諾花八年時間, 打造出媲美韓國首爾市的親水公園,確定跳票了! 但,等待不到期待中的水岸空間, 我們還需要一條40米通往海岸的「香榭大道」?